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十2,137+357=357+137,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的加法交换律。
5.做第13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式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的要求。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子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谁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板书设计:
例1: 137米 357米
北京 天津 济南
137+357=494(千米)
答:全长有494千米。
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这课基本上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课后附记:
课题: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的例4一例5,练习三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抿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添上适当的数。
35+( )=65+( )
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
小组讨论: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汇报: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汇报: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1班的人数。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个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板书:(48+50)十49=48+(50+49))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整数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