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解析:A 作者认为香山四季各有特点,所以文中香山冬日来写,仅是写作的主题的需要,与作者心理性格无关。B 以对香山的山石、松柏的描写为主体,从而表现主旨。D 主旨是冬日香山所给人的感受,即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
答案:CE
三、语言运用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 ,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情感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点。
解析:这是一道“句式+修辞+续写”的仿写题。答题时,除了要考虑明示要求和与前后句的衔接连贯,还要考虑如下隐含要求:根据上下文,第一二处横线处应填入有关“夏”“秋”的内容,所填内容还要切合“性情愉悦”这一感情基调。根据上下文,第三处应填的内容为:读书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精神的益处。就结构形式来说,第一二处应填入偏正式动词短语,第三处应填入判断性动宾短语。
参考答案:仲夏亭榭里的弄弦 深秋枫林里的独步 是心灵的依傍
换换脑筋
苏小妹
东坡有小妹,善词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东坡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下,梅妆先露画屏前。”妹即应声云:“欲扣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以坡公多须髯,遂亦戏答之,时年十岁耳。
一说云:“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以坡公长颏也。
冯梦龙《古今笑史》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晨昏诺日朗》教学设计之四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晨昏诺日朗》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