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浏览次数: 830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4、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常给人以清新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
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则常常是热情的,所以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在郁达夫的眼里,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我们如何理解、鉴赏、评价《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将引发我们关于秋天的什么样的联想呢?

二.朗读体味
运用课件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朗读,学生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学习,对于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借助录音跟读或者反复听读,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揣摩朗诵技巧,对原录音材料中处理得不太好的地方进行调整美化,甚至放弃听读。

通过对这些预习题的解答,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有了一个比较浅层次的把握,为下节课的鉴赏做准备。

三.鉴赏评价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在朗读训练中加强了对作品感情的把握,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主要是体会作品的成功之处、感人之处,但也不排除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某些批评和指瑕)
一篇优秀的作品有无限的张力,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本文可挖掘的东西很多,角度也很多样化,譬如:作品的语言,作品的抒情方式,作品的景情关系,作品的结构方式,作品的描写方式,作品的表现技巧,作品的感情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家对秋的独特感受,作家的散文风格,作家的美学追求以及与作家的其它作品或者其他作家的相似散文作品进行比较等等。
参考问题;
你觉得《故都的秋》这个文题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这个文题与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景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能对这些景物归类吗?
在作者的笔下,故都之秋都存在于哪些地方?排列出来,你能发现什么吗?
你认为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是悲秋还是颂秋?为什么?
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他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你认为作品的哪一部分或者说哪一段景物描写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你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是怎样的散文风格吗?
作者书法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试着分析一下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你怎么看待和评价郁达夫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情绪?
《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故都的秋》和作者其它的散文作品譬如《北平的四季》《故》等有什么联系?
……
以上问题的设计从鉴赏这篇文章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等各个方面提出的,学生可从中选取一个来进行质疑,也可以跳出这些问题,自行质疑、自己发现问题更好。
(二)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觉材料不能满足学习与研究的需要,还可通过搜索引擎进入Internet
直接查找相关资料(提供关键词:郁达夫;《故都的秋》等)。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与自己所质疑问题相关的材料,避免被大量的信息淹没。
课件提供的资料: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学者的研究资料;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故》;老舍的《想北平》;高中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文章等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