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浏览次数: 830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故都的秋》说课稿
现代素质教育给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语文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训练课,而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大概说来应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德育功能、感熏陶功能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有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层次差异,根据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指定分层的教学目的,力求使全体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研究转变,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学习。

说教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深深眷念;中间主体部分又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描述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清晨小院、落蕊轻扫、秋蝉残声、闲话秋雨和佳日胜果;议论部分从说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故都之秋,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与自然气息之外,又再添一层文化气息,与“故都的秋”中的“故”字暗合。整篇文章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在艺术手法上,这篇文章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一般的即景抒情散文都有这个特点,但是《故都的秋》却写出了独特的神韵,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作者的眼光不同。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不写北京的众多风景名胜,不写郊外的自然风光,而是以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去寻求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秋”,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院落里、胡同边、槐树下,就在天上、枝头、嘴边……对这些具有浓厚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描绘,写出了老北京文化的精髓,也写出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念。其次,作者具有细腻独特的情感体验,纵观全文,作者对北国之秋是极其向往的,可为什么在描绘景物时,却时时给人以“悲凉”“落寞”之感呢?这个疑问如果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个人气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就可以了解到这种悲凉忧郁的情绪是社会变迁和作家的个人遭际在文章中的投影,是作者自觉不自觉流露于纸头笔端的。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这篇文章算得上是“物”“我”交融的完美之作了。正是这种平常之景和作者优美忧郁的情怀相结合,赋予了故都的秋一层奇妙的色彩,亲切而又不失厚重。
另外,从有关资料和文章本身来看,本文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作者并没有特意雕琢字句,但优美精彩的语句很多,清新恬淡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像是“故都的秋”给人的感觉一样——清、静、悲凉,很值得玩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优秀的文学作品总具有无限的张力,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

说教学目的:
《故都的秋》是这个抒情散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就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这篇文章的教读无疑对后面的散文教学起着领起和示范的作用。结合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和这篇课文的教材特点,设计教学时,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
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切鉴赏活动的基础,这个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感情,经过预习和反复诵读,学生基本上都能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浓情厚意,但又流露出深沉的悲凉与落寞之感。理解这种感情就需要消除时代隔阂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教师要提供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资料,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态情绪,进入课文的意境。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