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
第五课时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