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http://www.yf1234.com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内容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内容探索与发现(二)》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搭长方体
师:同学们,请大家拿出小正方体的学具,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学生在小组内搭长方体,所搭的长方体有“3×4×3”“5×4×4”“5×3×4”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们所搭的长方体。
(学生分别到讲台前介绍搭长方体的过程,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选择了一个“5×3×4”的长方体提问。)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吗?生1:这个容易,只要把这些小正方体一块一块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这个同学反应真快,他提出一块块地数。如果不能把长方体拆除,你有办法一块块数吗?
生1:……
生2:我有办法,用计算的方法。师追问:怎样计算呢?生2:从前面看,每一层有5×4个,有这样的3层,共有3×(5×4)个,也就是60个。
生3:我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从上面看,每一层有3×5个,有4层,共有(3×5)×4个,也是60个。
2.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教师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对刚才两个同学介绍的计算方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没有。
师:那么这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一样呢?
生:……
师:请你们计算一下另外几个长方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块数,它们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分别对“3×4×3”“5×4×4”等长方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块数进行计算,算式分别有3×(4×3),(3×4)×3与(5×4)×4,5×(4×4)等,计算的结果也都分别相同。在学生汇报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讨论。)
师:请大家看(教师指着一组黑板上的算式),原来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先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得数都是相等的。那么,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也正确吗?
生:老师,可以再举一些其他算式的例子,看看是否也相等。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再举一些其他的算式,看一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4: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34×28)×21和34×(28×21),发现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生5: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5×25)×4和15×(25×4),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生6: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算前两个数,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真好。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可以,(a×b)×c=a×(b×c)。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生7:先是搭长方体,然后进行计算发现的。
生8:是在计算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规律。
生9:发现后我们就举例来验证。
生10:最后概括出字母表示的方法。
师:老师把同学们所说的过程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案例点评〗
教材在安排本课的内容时,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乘法结合律的引出作为学生探索活动的题材,所以其活动的名称叫“探索与发现”。在本案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索。综观整个案例有如下几个特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内容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内容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54次|
发布日期:09-07 19:01:51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