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52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8、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我愿意是激流
[自读导言] 
  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