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52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