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73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3.《陈奂生上城》《项链》心理描写方法。尽管二者在描写方法上迥异,但各自刻画的人物心理的深刻性是相似的,两文解剖人物的灵魂,都入木三分,效果相同。
六、总结:
1.文章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后求得平衡的过程,这对表现人物及主题有何意义?
明确:在短时间里,陈奂生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复杂地变化,使其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从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陈奂生是新时期普通农民形象,既具有淳朴、敦厚的传统美德,又包孕了新的朦胧的精神追求。长期的贫困的物质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当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现了某种变态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陈奂生,仍然带有昨天留下的印记。这一文学形象,既淳朴又无知,既讲求实际又狭隘自私。他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揉合在一起的。他复杂多样的性格,使我们感到既可爱又可笑。
2.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明确:陈奂生的进取心是当时时代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漏斗户主”翻了身,内心充满喜悦,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折射了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这也是小说更深沉的意义所在。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究:借鉴本课研究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课外从文中找出有关对比的材料,并加以分类归纳,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陈奂生的心理典型意义还可以通过小说结尾,丰富而深刻反映出来: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看来克服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是任重道远。其二,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三,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这样的环境,才有陈奂生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结局。
本课的设计抓住心理描写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对陈奂生的心理变化研究,把握陈奂生的喜怒哀乐变化过程,在熟悉心理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归纳描写的方式和特点,再与西方、传统小说比较,从而明白小说的心理描写技法,达到鉴赏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探讨这种技法对表现人物的力度,从另外的角度达到鉴赏的要求。陈奂生是点,其周围的群众是面,八十年代的农民是更大的面,因而心理研究就具有更典型的意义。同样心理描写是点,立足此点是为了更高层次――研究方法的面。给学生以研究方法的启示是授之以渔,作业中 “对比” 的研究就是希望学生对研究方法的迁移和巩固。如果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那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一种方法,为其鉴赏小说乃至文学作品提供一条途径,为其受文化艺术熏陶打开一扇门,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