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浏览次数: 274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美学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审美心境支配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染上了不同于一般的色彩。作者笔下这么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图,所蕴含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作者所描绘的这些淡雅、安谧、柔和的景物,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那么,作者能否真正排解开心中的忧愁?朗读第6段,找出关键语句,细加体味。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怅然落寞的愁绪,解不开,排不去。

这一段明为写景,实际上是朱自清先生内心的独白:作者在求得片刻的安逸与解脱之后,又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荷塘四周有哪些景物?

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围住(可见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特点)

树色阴阴、杨柳丰姿(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点面结合)

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

灯光: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比喻树缝里漏下来的一两点路灯光的暗淡微弱,平中见奇)

蝉声蛙声:对比描写,以动衬静,更显月夜之静。古诗句“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生活中夜深狗吠更显得环境幽静。

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近(树)到远(山)、由静(树、山)到动(蝉蛙)。作者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观察点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的地方。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

在作者笔下,荷塘四周的景色是阴郁、幽静、宁静、深远的,这些都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在社会动荡时期,既渴望中国能有出路,自己能有所作为,同时又对尖锐对立的两方认识不清、无所适从的困惑与痛苦。现实逼迫他做出选择,但却无法做出选择,因此,朱自清先生只能效法古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明训,转而寻求逃避之道,反映到文中,便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的慨叹。作者的情绪由观赏、沉醉于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时产生的淡淡的喜悦又转为因荷塘周围阴郁、幽静的景观和蝉噪蛙鸣导致心绪繁乱,顿生苦闷,难忘哀愁,颇不宁静的思想感情,再一次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说是石破天惊,道出情感的症结,即文章真正的情结。“我什么样也没有”既是作者“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东西,更是作者挥之不去、不得摆脱,而深深压抑埋藏在心灵底蕴中的东西,一经情景触动,便喷涌而出了。所以说,“我什么也没有”是“心里颇不宁静”的源头,是本文的主旨中心句。这一主旨中心句正是当时知识分子人生处境和愁苦心灵的真实写照,是如今称之为“失落感”的东西。处在当时那种风云变幻、国运未卜的岁月,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既无财产基业的依托,又无豪门权力的依傍,就连自己人生生活命运与前途都难以把握,唯有一身文化知识可资凭借,但此时此刻,知识又价值几何?于是作者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呼喊!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呐喊的话,那么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又一声呼号。虽然这一呼号是平静的,但内心却浸润着一种理性精神。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眼“颇不宁静”与主旨中心句“我什么也没有”是散文中由情感与游踪交织成的线索上的两个相互照应的情结点。这两个情结点一表一里、一外一内、一前一后,相互照应与辉映,将作者的真情实感宣泄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