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复习旧课:
齐背课文第四、五段。
二、讲授新课:
由上一节课对第四、五两段写景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写荷塘和月色不是孤立地描写两种景,而是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它们在作者的眼里是淡雅的、静美的、朦胧的、和谐的,它们不同于我们平日见到的写荷花文章中的浓艳明丽,给人舒畅的感觉。清代大文学家王国维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描写这么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图,到底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何显得如相的淡雅和朦胧呢?
默读课文第1段,找出能贯穿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开门见山提出文眼,引起读者的注意,定下了文章的基调。(电脑解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心里颇不平静呢?
三、介绍背景:(电脑解说)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走》)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即家庭需要他的支持,“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中他表白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内心是想“超然”,而又想“挣扎”,一方面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不满,有强烈的正义感,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向往洁净、自由、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愿投身革命,希望有所作为的热情与无从选择的痛苦,内心充满着矛盾、惶惑、凄苦之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由于心里颇不平静,因此为了散心,为了排解内心的这种苦闷、忧愁,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要等夜深人静之时踏着月光去游荷塘。
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 “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有何作用?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