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此再次表达苦闷、彷徨的心理,这样写的目的是:以景带情,情与境谐,呼应开头.
文章最后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什么? 作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没有。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写“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些写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孤独与哀愁。
我的心里这样不宁静,这样苦闷彷徨,而妻并不理解我的苦闷及其心理起伏,只会照常带小孩,哼眠歌;在我渴望渲泄的时候,却没有知音与我共鸣,我只好移情于自然。夜游荷塘,无非想排解苦闷,借景消愁,欲使“颇不宁静”的心理宁静下来。荷香月色美景只使我得到片刻的宁静,但这宁静是暂时的,最后不得不回归现实。我心存侥幸,也许妻会对我今晚的举止有所深究,谁知这现实变成“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我”更加苦闷了。“我”到荷塘散步,心情由“不宁静”到“暂时的宁静”,再到“不宁静”,妻却漠不关心,形同陌路人,以至于从“哼着眠歌”到“睡熟好久了”,连妻都不理解我的苦闷,可见作者的苦闷之深,哀愁之浓!
小结:
综观全文,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作者的感情是波澜起伏的,暂时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无法解脱的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构成全文的基调,感情变化非常微妙。
四.全文线索:(电脑解说)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五.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六.简评作者的思想:
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七.布置作业:
以《秋天的色彩》为题,运用通感手法向一位先天性的成年盲人介绍秋天大自然丰富的色彩。
要求:1、写色彩要结合具体的自然景物,不可抽象地介绍颜色。
2、不得少于三种色彩。
3、400字左右。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