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浏览次数: 274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小结:作者抓住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表现了荷香的神奇清淡,烘托出月夜的优雅和宁静。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刹那间的动感。“闪电”这个比喻说明微风过处叶动花颤,再加上“霎时”一词,准确地表达出荷波传递快、神速的细微情状,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叶、花、香〉动了起来。荷叶是没有肩的,但作者却把荷叶写成“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个“肩并肩”,采用拟人手法使荷叶具有了人的特点,微风过处,荷叶在风中错落起伏,形成了水线,对此,作者把它比喻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一个“波”字,那条起伏的颤动的水线显得多么形象!前面加上摹色“凝碧”一词,这样,有色有形,那荷叶摇曳多姿的美好形象便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小结:作者抓住荷波传递快,颜色美的特点,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池水(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小结:作者抓住池水静默无声的特点,用叠字和拟人手法,表现水与花叶相映成趣,流水使叶子有了更柔更美的姿态,而叶子的风姿也显示了流水的脉脉柔情。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月下荷塘。那么,作者写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什么特点?淡雅静美。

齐读第四段

2)分析第五段

这一段与第四段所写景物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荷塘月色。这一段着力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

之景,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播放图景朗读。

    一提起月色,就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把月光比作霜色,而本文比作流水,月光是静的、柔和的,流水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两者的相似点是:月光照下来与水向下流相似——恬静清幽,刻画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样子。

    这一段跟第四段比较,在写法上特别是用词上有什么不同?找出1——3句中的动词,体会其表现力。(泻、浮、洗、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