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点明颇不平静的的心情,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一段也交代了作者是如何领起荷塘月色的。这是文章的作用。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 “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哀愁。)
作者由想起荷塘到沿小径漫步,走向荷塘,在第二段给我们勾勒了荷塘的轮廓:曲折的小煤屑路、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路上阴森森的,淡淡的月光,由实到虚,既简括地总写荷塘周围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寂寞的氛围,又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说明作者此时还未从不宁静中解脱出来,心情还处于烦乱之中,在淡淡的月光下,有着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第三段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独处月下的感受和对美景的爱的感情。那么,文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作者独处月下的感受,哪些句子写出对荷塘美景的爱的感情?大家找出来加以说明。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对比,曲折委婉地表示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
“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便觉”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的矛盾,说明作者想躲开恼人的凡世,求得短暂的安宁。
“这是独处的妙处。”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宁静”的社会原因。
这一段抒发了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了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平静”的原因,表示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写出对荷塘美景的爱的感情的句子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这时给作者带来难得的兴致和暂时的欣慰。这一句话可见作者的感情起了变化,上文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的哀愁,这里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裕,欣赏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所以这一段是作者由现实归于虚无,得到暂时超脱的过程。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自由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在面临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既渴望对社会有所作为,又难以选择要走的道路,只能身不由已地踱入“另一个世界里”,求得“冷静”与“独处”的学者生涯。在这个“另一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在当时的年代,当时的环境里,所谓的“另一世界”只能是朱自清先生及其相似者不可企及的幻想与梦境,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