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浏览次数: 274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于是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月影),大家找出描写月影的句子,圈出运用得准确生动的形容词。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参差”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的意思。“斑驳”的原意是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指影子深浅不一。灌木株距密,枝干不分明,所以用“参差”、“斑驳”写其黑影,显示了黑影的长短不齐,浓淡相宜,描绘明确恰切,给人以美感;杨柳——稀疏的倩影,说明距宽,如改为“乱七八糟”,则不能给人以美感。“黑影”、“倩影”形象准确地写出灌木丛和杨柳的不同形象;这些影又像“画”在荷叶上,“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能否换为“印”字?为什么?“画”,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印”是一种机械的动作,没有回味的余地,也不能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里写“黑影”、“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落下来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在其衬映下,使荷塘更显得风情绰约。

最后作者是如何写光影的?(即月的光华与阴影)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本体——月色;喻体——名曲;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相似点:和谐;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我们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那么这里的“不均匀”与“和谐”是否自相矛盾?不矛盾。为什么?“月色不均匀”是写荷塘上的月色明暗不一,“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是说月的光华与阴影的搭配恰到好处,十分协调,如同高低强弱不同的单音组成了和谐的旋律。比方五味不同,却可以“五味调和”;个性不同,却可以组成和睦的家庭。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和“小睡”分别指什么?“酣眠”本义是熟睡,在文中的特定意思是指“月光朗照”;“小睡”本指短时间的睡眠,在文中的特定意思是指月光不能朗照,即透过一层淡淡的云而照下来的月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朗照固然很好,朦朦胧胧也别有风味。大家应该注意,理解词语,必须准确地把握它们的语境义,只有结合语境义去揣摩,才能把握词语在文中特定的含义。

小结: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写出荷塘月色朦胧柔和的特点。 

齐读第五段。

3)总结: 

    文章的第四、五两段,作者抓住了景物淡雅静美、朦胧柔和的特点,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来加以表现,用词也用得非常精当,这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第四、五段。

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文章文眼,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步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