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242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运用:(翻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调,本性喜欢山水田园。错误地进入世俗官场,一晃就是十三年过去了。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   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名题讲析】
  1.(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讲析:此题是一道标准的文学鉴赏题。命题者对这首诗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作了四项分析,要求考生选出分析不确切的一项。这样的命题,真实地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辨别选项分析得正确与否,应试者就必须按命题者的提示去重新分析,然后两相对照,发现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A项是对第一句的内容和用典进行分析的。“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即丛丛秋菊,写丛丛秋菊围绕着;陶家,陶渊明家,因陶渊明写菊爱菊有名,因此这儿说“似陶家,即仿佛是陶渊明的家”与原题分析符合,A正确。B项是对第二句内容进行分析。陶诗有“采菊东篱下”句,这儿的篱边即栽植菊花的地方,第二句的分析“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是正确的。C项是对三、四两句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评论。三、四两句全是议论,何由描写,所以只有这样说“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转入议论”,或干脆“三、四句转入议论”。这样写,才确切。D项是对全诗语言的评价,全诗用语极为平易,而又表达准确,全诗含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爱菊的情怀,从而表现了作者像菊花一样高洁的气质,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D项分析正确。答案为C。
 2.对下面一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选自《高考古诗鉴赏》刘建琼编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可谓匠心独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