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758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
9.本文倒数第3段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10.结尾两段(用①②表示)和开头两段(用①②表示)呼应关系是:______。
(A.①① ②② B.①② ②① C.②② ①① D.②① ①②)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北平的风景点很多,足以表现故都的秋,而作者却去描写院落、街巷的景象,这是为什么?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提示”中所谓“以情驭景”正是如此,这也正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说说这个特点。

(三)精读导引。
1. 精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绪和所要表现的秋的特点,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决定着选材和对材料的认识等。
2.其实任何作品中的自然景象都是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景象,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只要细读景物描写处,便会发觉“以情取景”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作者放弃北平的风景区不写,单写院落街巷的景象,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2.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忧思、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不过如此而已,并不神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文集》,1934年。(共8分,各2分)
2.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寂的冷落之感。(10分)
3.“清、静、悲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北平之秋的向往、眷恋。(共12分,各4分)
4.只有静,才能听到这些微弱的声音,所以给人以幽静的感觉。(10分)
5.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10分)
6.江南之秋。花半开酒半醉。比喻。(共9分,各3分)
7.以小见大的联想和感觉。下意识,冷落寂寞。(共9分,各3分)
8.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共12分,各6分)
9.从道理上进一步赞美秋,当然也就赞美了故都之秋。(10分)
10.B.(10分)



2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