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758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
分析: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其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即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形”与“神”的结合即清、静、悲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自读提示”,要求学生明确两点: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内容及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将下列句子划线)。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讨论题目的含义。
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三)自读课文,理清结构,完成练习二(补齐内容提纲)。
(以上板书中的内容,不求统一,但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去填写)。
(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