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430次| 发布日期:09-07 18:54:02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三,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欢迎光临www.yf1234.com,25万份资源全免费提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三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