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892次| 发布日期:09-07 18:53:59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二,

      对外------麻痹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          ⑵.以蕃: 

        鼓励生育------壮大兵力 

        减免徭役------壮大民力 

        广招贤才------壮大才力 

        休养生息------壮大国力 

      ⑶.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 

二.讲解新课------文章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边分析,边点拨学生疏导字词句 

①提问:越国的人民忘记了国耻没有?国力强盛后,百姓有何请求?请找出原文。 

②提问“耻”是何特殊用法?“请报之”中的“请”与“父兄请曰”中的“请”用法是否相

同? 

③百姓第一次请战的理由是什么?听到百姓的第一次请战,勾践为什么他不答应?百姓的第

二次请战的理由又是什么?勾践为什么答应了?有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吗? 

提示:这些反映了勾践的胆识才略。百姓第一次请战,理由是为君雪耻,士气还不足,因此,作战时机不成熟,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再三强调“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这种自责不仅消解了战败后国内的民怨情绪,而且还树立了勾践在越国的百姓心目中明君圣君的形象,为复国雪耻赢得了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勾践并不急于复仇,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复仇或不想复仇,而是他想先点燃民众复仇的火焰,因为他知道兵民才是胜利之本。下文中“寡人闻古之圣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在民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全国同仇敌忾, 因此他答应了民众的请战。 

④答应民众请战后,勾践又怎么做了?为何要这样做? 

⑤勾践的“誓之”有几层意思?每层各有何意图?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第一层:鼓舞士气 

第二层:寻找战由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第三层:明确军纪  

⑥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第三部分:勾践灭吴 

三.总结课文 

提问: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明确:勾践灭吴。  

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提问: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提问: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

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