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3

浏览次数: 198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50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3,
    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而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和谐安定的理想之国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版,作者:苏者聪)
    2.《桃花源记》的寓言式解读
    《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他晚年根据其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像、虚构而成。文中通过渔人访游桃花源经历的记叙,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处处充满欢乐气氛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是作者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权威的一种解读,我以为这篇作品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它还有相当深刻的寓意。
    在这篇文章中,渔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既是桃花源的游历者,又是桃花源故事的第一叙述者。作者巧妙地借助渔人的行踪。将庸常污浊的现实生活与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沟通起来,渔人是惟一到过桃花源的现实中人,要想证明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首先就要证明渔人存在的真实性,然而作者对渔人的介绍甚为暧昧,虽然告诉读者渔人游历桃花源的时间是“晋太元中”,却又不指明具体年月;虽指明渔人所在的郡县是“武陵”,却又不告诉读者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作者的闪烁其辞表明了他极为矛盾的心态。他既想让人相信实有其事,又惟恐他人知道太多而步渔人后尘。为了劝戒好事之徒不要前往探寻桃花源,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渔人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
    渔人再往,尽管“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究思原因,应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惩罚。桃源中人对渔人是热情坦诚而又友好的,家家好酒好菜热情款待,让一向为生计犯愁的渔人,好好享受了一回酒食无忧的快乐生活。临别时,他们对渔人并未提太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他们认为并相信渔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诚信相比,渔人无疑是浅薄而功利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此不讲信用,背信弃义的渔人,当然是不可能再找到桃花源的了,这是渔人应得的教训,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渔人的批判态度。渔人的奇遇是作者所向往的,但渔人的言行却让作者陷入深深的忧虑。污浊的尘世可否还有值得信赖的高洁之士?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士”,其动机就不值得怀疑?作者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让刘子骥有去的计划,一方面又让计划无果而终。作者的矛盾源于对污浊现实的不信任。作为一个可以缓解精神苦闷、忘却尘世烦恼的世外桃源,作者不愿让任何“外人”去破坏。因为桃花源不管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都是作者心中的真实。文章以刘子骥的传说作结,并非是为了借助历史上的实有其人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是突出了作者对刘子骥这样的所谓高尚人士的质疑,从而将文章的中心转移到对渔人人品的否定来表明作者对渔人的批判立场,以达到劝戒世人的作用。渔人因为不守信用,所以应该得到教训。其寓意不言自明:为人要重承诺、守信义,否则必遭惩罚。
    (《名作欣赏》20xx.2.有删节,作者:李相银)
    四、时文超市
    渔人说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