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3

浏览次数: 198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50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3,
    (5)说如此
    2.给这段文字断句。
    3.翻译画线句子。
    4.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1.(1)已经;(2)代词,他的;(3)沿着;(4)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5)指在桃源看到的情况。
    2.略。
    3.寻找原来所作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着道儿了。
    4.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也有的同学会认为这是对不守信用的渔人的惩罚,暗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附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造:往,到。吝情:隐瞒真情。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3.学习本课虚景实写的写法,想像一个你喜欢的未来生活环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二、关于组织“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名人谈理想的名言警句,组织一次以“理想”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关于组织辩论会的设想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
    辩题:
    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四、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