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3

浏览次数: 198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50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3,
    (1)勿携金珠(  )              
    (2)薪米鱼肉(  )              
    2.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含义。
    (1)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3.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几句话可看出来?
    5.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参考答案:
    1.xié带 xīn柴
    2.(1)的。(2)代“衣服……之属”。(3)代“穴中人”。
    3.穴中人 杨氏
    4.同意。“杨谢而从之”
    5.因为那些东西会引起人们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地方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关于桃花源
    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
    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kai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版)
    3.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