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四)
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着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1)、辨明字音
阡陌( ) 俨然( ) 髫( ) 诣( )
(2)、辨明字形
阡 歼 忏 髫 髻 鬓
(3)、重点词语
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既出 桑竹之属 便扶向路 诣太守
(4)、一词多义
例如:乃,①乃大惊(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
在文中再找出几例:
(5)、一义多词
例如: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在文中再找出几例:
(6)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