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三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100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三,

《阿Q正传》教案4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简要情节提纲。
  2.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3.简介阿Q的精神胜利法。
  4.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情节简纲。
  提问:请各用三个词概括未庄、阿Q、假洋鬼子之流在革命中的表现,我们都称之为三部曲。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板书:
  未庄革命三部曲 不安——骚动——太平
  阿Q革命三部曲 神往——失意——破灭
  假洋鬼子等反革命三部曲 惊恐——投机——夺权
  二、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环境描写。
  提问: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未庄是一个十分偏僻的乡村,只有一条河流跟城里相通,“革命要进城”的消息就是通过水路传到乡下的。消息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人心摇动,尤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更是惊恐不安,只有阿Q感到“快意”,决心“投降革命党”。可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却抢先一步去静修庵革了命,又跟城里的革命党取得了联系,挂起了银桃子,夺取了革命成果。阿Q的革命愿望被扼杀了。未庄经过一阵不发、骚动后,又恢复了太平,不过“土谷祠里更漆黑”。
  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革命丝毫未触动地主阶级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统治基础,广大农民始终受着他们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精神上更长期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相互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即使像阿Q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雇农,出于本能的生存愿望,幻想改变一下受损害受侮辱的境况,也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自身觉悟的落后,投靠革命而无门,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作者正是通过未庄的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典型的概括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社会的特点,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所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全貌。
  2.阿Q形象。
  提问:简单回顾阿Q的革命三部曲,分析阿Q的形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生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的未庄。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陕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着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这在节选课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是他第一个勇敢地喊出了“造反”的呼声,他又认为“造反是杀头的罪名”。他那模糊而幼雅的三点革命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他改变长期屈辱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已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严重地步。阿Q这种芜杂而落后的思想,注定了他“投降革命党”的失败。
  阿Q参加革命的全部过程,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有自发革命的要求,在革命党深入农村之前,也只能以这种自私落后的思想理解革命,而只能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而不自觉。正是由于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来掩盖屈辱和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存自己的地主阶级所窃取,真正欢迎革命的阿Q便不要避免地遭到悲惨的结局。

[1] [2]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