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

浏览次数: 673次| 发布日期:09-07 18:54:51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 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