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734次| 发布日期:09-07 18:53:53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