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及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活的作物体内始终进行着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过程,即呼吸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如多种有机酸),这些中间产物又是合成各种复杂有机物(包括新原生质)的主要原料。所以说呼吸作用的过程不单纯是物质分解,还伴随着新物质的合成。其意义不仅在于它为生命活动(包括小苗破土而出)提供能量,还在于它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植物在供氧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有机物被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放出较多的能量。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无氧呼吸以暂时维持生命,由于氧化不完全,产物主要是乙醇,放出的能量较少,且所产生的乙醇对植物有毒害,所以种子发芽时如遇土壤板结或积水造成通透气不良就会烂种。种子发霉易产生酒味也是这个缘故。
苏教版七年级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
教学目标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一种用苏木精染色,可观察到具有环纹、螺纹等花纹的导管;一种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2)准备课本第6l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的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4)制作有关伸长区细胞生长,根毛细胞形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有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2.一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l 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根尖的结构
方案一:
1.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出根尖的基本结构。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