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知识大全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1

浏览次数: 817次| 发布日期:10-05 21:45:56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1,

总起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师: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

析课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请五位同学尽情发挥画艺

(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

师: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

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师:说对了。

五位同学都画好了。请每位同学结合练习3来介绍秋景图。

生甲: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师(投以赞赏的目光)

生乙:这是槐树的落蕊图。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生丙: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丁: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生戊: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五位同学都画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

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

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同学们能回答练习7吗?

生(参差不齐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

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1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清”、“静”、“悲凉”。

师: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哪个同

学能结合练习4说一下?

生:作者通过“清”、“静”、“悲凉”这共同点来处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

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这样,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

什么样的情。

师:很好。同学们可结合“预习提示”来体会。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是棗

生(齐答):“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点头)(弹出板书,如下)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 ②秋槐蕊

“静” ③秋蝉

“悲凉”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