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

浏览次数: 206次| 发布日期:09-07 18:55:18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

    每位教师的课都是自身和学生的展示,其展示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又应该是一个建造者,运用于教学中,既能驾御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由于评课内容过多,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因此,我的评价将定位在她对教材的把握和整个教学过程这两个方面,粗浅的说说自己的看法。其优点在于:
    一、教材把握充分:
    《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专题一“珍爱生命”的第二篇。这一专题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够品味作者的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能力性,活泼性”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授课教师也能基本上把握住该课的主题“信念和关爱”,在课堂中显示自身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严密,且具有较强的课堂性,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较熟稔,也能很好的驾御教材,教学定位上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去的“填鸭式”,“问答式”,学生就象容器,教师就不停的在课堂上往里灌输思想和内容。而如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听了这位长中老师的课,就给人这样一个感觉,她的课已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促进者,只是在适当时候给予评价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已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整个过程中的几点做具体的评价:
    1.导入简洁明了,紧扣主题;
    学生是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主体,将一片绿叶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生机勃勃的样子顿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疑问好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还暗含了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2.主题明确,分析深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篇课文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联系到这点,授课教师将主题定位在“信念和关爱”上,非常明确,而且是通过一个问句:“是_______挽救了琼珊?”来完成这个主题的分析,在此分析中还顺带分析了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物,着重体现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希望和震撼,从而使答案呼之欲出。
    这位教师还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情节中的“结局”上,通过结局来引出重点人物:贝尔曼,这种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3.课外拓展紧扣主题:
    用生动的童谣:“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来引出人生中的感动和爱,又用名句来引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明白惟有坚强的信念方能战胜一切。然后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引发他们产生审美联想和情感体验。能运用多媒体放录影片段(洪占辉的故事)给学生欣赏,给学生一个直观和感官的冲击,使他们更能体会主题。
    所有的教学都是百花争鸣中求发展,且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因此,我们只能做到更好,无法做到最好,谈完优点后我想指出这堂课的缺点,发点感慨:
    1.课堂应是双边的活动过程,而这堂课没有真正体现“对话式”的课堂模式。
    对话,并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包含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而这堂课虽说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但还是有过多的提问,仿佛所有的答案都是老师“问”出来,而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特别是那个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答案完全是老师百般提示,最后还是老师自己讲出来的,不过,我想,这是所有语文老师的通病吧?

[1] [2]  下一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