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813次| 发布日期:09-07 18:54:53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