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462次| 发布日期:09-07 18:53:49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