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
(4)小结上片
(5)齐读,体会词人情感
(三)析下片
(1)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字字珠矶,句句含情。齐读,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羁旅长愁的画面。
示例: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愁眉不展,若有所思。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答案一:
a、“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b、“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c、“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答案二:
a、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
b、“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
C、“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d、“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3)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小结下片
(5)学生背诵全词,体会意境。
五、归纳总结
这首词的上片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片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雨霖铃》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255次|
发布日期:09-07 18:53:29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