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566次| 发布日期:09-07 18:05:42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j.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1)描述画面(顺势理解新词:影影绰绰、遮蔽、汇成、黛绿、翠峦、直插云雾)(2)吟诗(3)绘画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同学们看过魔术师的表演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出乎意料、神奇)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4.自由朗读整段话。
   5.自选音乐,配乐读。(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舒缓的,激越的,沉重的等。)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重视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6.师生合作朗读全段。
  三、生本第三次对话,获得收获感
    导游介绍阿里山云雾。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超乎其外,审视、鉴赏文本,并把语言“占为己有”,内化语言,获得收获感。)
    师:无风时,阿里山的云雾如一位娴静的少女,给人一种静态美;起风时,云雾又如同一位诡秘的魔术师,给人一种动态美。你们想把这种美传递给更多的人吗?让我们来做一回导游好吗?
   1.发课外辅助阅读材料。(阿里山多云雾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放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生活在语文中”。)
   2.小导游任选一段练说导游词。
   3.反馈:导游分别介绍无风时和起风时阿里山的云雾。
   4.采访游客:去过庐山、黄山吗?那里的云雾也很美,在阿里山看云雾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采访导游:你是哪里人?祖籍?当导游几年了?想向大陆游客说些什么?台湾还有哪些旅游景点?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的介绍,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成了我们每个大陆同胞向往的地方,但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真想深情地向她呼唤:回来吧,宝岛台湾。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