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多数高校后勤改革踌躇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政府至校领导对后勤改革没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目标模式。以往有的改革文件曾提出要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按理说应是改革的目标模式,但时至今日尚未给予明确的描述。如果许多身处后勤社会化改革大潮之中的人们尚不太明了这场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是什么,那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每一个进程都是难以理解的。要理解并支持改革,须认识改革的真正内涵,须清楚地了解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否明晰正确,能否被参加改革的人们所普遍知晓和认同,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精髓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制度和经济法律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多元化产权制度改革,使我国走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这对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决定》的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和“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就是要使过去那种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或明或暗的保护和倾斜,而其他各类配置企业在行业准入、资源获得、市场开拓等方面受到抑制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确保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2、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实践证明,股份制具有其他经济形式无法取代的优势。推行股份制能够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观点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体制模式就是股份制。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归属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从而使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的原单一公有产权将被包括公有产权,私有产权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产权在内的多元化产权所取代。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我国将逐步走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除了国家法律禁人的少数领域外,一切垄断的藩篱将全部拆除,所有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都将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市场将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我国今后经济领域的总体改革趋向已十分清晰,对高校后勤下一步改革势必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目标模式必须符合并适应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是能够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的、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或者说是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服务企业。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