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一个或多个社会服务企业。
b、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一个或多个学校持有一定股份的服务企业。
2、第二类:后勤在编职工人数较多,学校人员负担较重。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基本由后勤在编职工和非在编人员组成的后勤实体承担。全国多数高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其后勤改革受第二因素影响较大,实际上现在对大多数原后勤员工较多的学校来说,是安于现状,不作继续深化改革,还是把高校后勤往社会企业一推了之,或是继续深化改革,确实处于举棋难定的境界。
a、若安于现状,不作继续深化改革,对学校利益层面来说,如此亢重的后勤服务部门就算背负到所有在编后勤员工都退休。在此漫长的过程中,要经历社会企业逐步渗透所带来的诱惑、影响。要经历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压力,因为后勤经费开支多少连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另外学校还要承担数百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负担及隶属关系所带来的各类直接责任。如劳动、工伤等民事纠纷。 对后勤实体来说,安于现状,不作努力,眼前虽能将就,但离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适应。除了社会企业兵临城下的压力,类似劳动法、税法、行业许可等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后勤这类企、事两非的经济实体将带来难以克服的限制壁垒,使其运行举步维艰。最终将失去创业的时间和机会,被市场淘汰出局,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后勤职工来说,除了能在近期退休的老职工外,其余的都将受到市场经济和后勤改革的影响,大锅饭难以持久,后勤实体的存亡,终将使职工面临一场选择和被选择的考验。 再就是历任校领导对这个问题与时俱进的看法,随着全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第三产业在服务范围、质量、规模上的发展相当快,其介入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市场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到那时没有哪所大学愿意放着省钱、省力、省心的现代服务企业不用,而愿意永远背负着数百上千员工如此亢重的后勤服务部门。必然要和社会大环境相适应。因此不改也难,事实上改革最终是不以各校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
b、若现在就往社会企业一推了之,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是可以由社会企业来承担。但为数众多的原在编后勤员工怎么办?如果通过内退,买断、反聘来解决在编后勤员工身份问题,难度较大,目前几乎行不通。社会稳定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太激进,太简单也不行。
c、继续深化后勤改革:综上所述,不管是安于现状,不作继续深化改革,还是把高校后勤往社会企业一推了之,都非解决问题之上策。看来只有顺应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逐步改革的浪潮,同时统筹兼顾学校、后勤实体、后勤职工三个层面的利益,通过改革者谨慎、执着的努力,加以适宜的社会大环境,审时度势地继续深化后勤改革,依托学校后勤市场,将后勤实体改造成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服务企业。真正凭自身实力来占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原后勤实体改革后的服务企业完全有可能不再是学校的包袱,也可以是学校的盈利校产企业。 因此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市场的最终模式,必然是适合市场经济及其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的服务企业。其可以是原后勤实体改造而成的含学校、职工、社会企业多元股份的服务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企业共同持股,或者纯社会股份的服务企业。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