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档中心物业管理学习校园物管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浏览次数: 843次| 发布日期:01-17 23:17:41 | 校园物管
标签:物业管理培训,物业管理方案,http://www.yf1234.com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二、高校内部各层面的利益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后勤并未实现真正的改革,充其量只是在进行改良而己,有的高校后勤改革步子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甚至往回走或原地未动,改革多年来一直处于踌躇不前的境地。学校、后勤实体和后勤职工都站在各自层面的利益角度讲话,难免产生矛盾。

1、学校利益层面

(1)对学校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在所能承受的经费开支下,保证教学科研后勤条件、学生生活条件、校园整体环境的稳定运行:要求服务企业有价格低,了解学校服务的特殊性,服务质量好,最重要的是服务企业的诚信与实力能够让学校信得过,能保证学校稳定运行。

(2)学校难以长期忍受数百后勤在编员工带着事业体制的意识,拿着较市场同类劳动高出数倍的、雷打不动的工资,干着想干干点,不想干就不干,即非白领亦非篮领的活,使整个后勤保障系统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但对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后勤市场有些不放心。

(3)学校不愿承担数百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负担及隶属关系所带来的各类直接责任。如劳动、工伤等民事纠纷。

2、后勤实体利益层面

(1)从后勤实体的实际利益和长远的生存环境考虑,不愿意让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后勤市场,因为其体制上的致命弱点,使其无法和社会企业竞争。

(2)如果学校要求后勤实体在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上同社会企业一样,就要解决后勤实体的体制问题和数百后勤在编员工的身份待遇问题。否则后勤实体的运行将进入恶性循环,逐渐衰退。诸多的服务质量问题、后勤在编员工的收入及工作问题、学校的稳定问题都会逐步呈现出来。

(3)后勤实体的体制改革和数百后勤在编员工身份待遇的改变,前提是学校必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改制初期几年给予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适当保护。

3、后勤职工利益层面

(1)不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改,后勤在编员工还愿意是学校的员工,老人老办法,还应享受基本的福利、退休待遇。

(2)希望改革后工资额不要减少,保证工作岗位不下岗。内心虽留恋大锅饭,但改革的道理是明白的,也在逐步接受多劳多得,有效益才有奖励的观念。

(3)后勤在编员工对学校还是有感情的,他们熟悉、了解学校的运行规律,能在关键时刻为了学校的稳定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也希望后勤实体兴旺发达,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通过对学校、后勤实体及后勤职工三个利益层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途径和最终目标模式都会受到上述三个利益层面的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理应是广大的后勤职工,他们是后勤改革的直接承受者、参与者,只有后勤职工真心参与改革,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动力,才会取得成功。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又要统筹兼顾学校、后勤实体和后勤职工各层面的利益。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部分。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利用社会资源;又要保证学校稳定,还要因地、因校制宜。 通过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内各利益层面两个最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第一个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该因素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影响最大,并且对各高校的影响作用都是一样的。第二是各高校内各利益层面的影响因素,该因素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力因校而异。因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是后勤职工,所以可用后勤在编职工人数量来判断第二因素影响力的大小。为便于讨论,将高校分成两类来分析:

1、第一类:后勤在编职工人数很少,学校不以为负担。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基本由非在编人员和社会企业承担。这类学校只要满足学校层面的利益不须考虑后勤实体和后勤职工两个层面的利益问题。学校也不愿承担后勤非在编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负担及隶属关系所带来的各类直接责任。因此,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因素影响下,构成其后勤保障系统的,或者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应该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