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浏览次数: 792次| 发布日期:06-12 15:25:46 | 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学网,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yf1234.com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 吴克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

  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

  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主要内容:

  (1)批判“天降灾祸”(板书),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1] [2] [3] [4]  下一页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