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浏览次数: 603次| 发布日期:06-12 15:25:28 | 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学网,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yf1234.com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课 程 标 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1] [2] [3] [4]  下一页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