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浏览次数: 603次| 发布日期:06-12 15:25:28 | 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学网,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yf1234.com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由www.yf1234.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www.yf1234.com )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