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以真诚、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人尤其是处境不利的人,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明白公民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也就是使学生懂得:“没有人是一个孤岛,只有他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都使我缩小,因为我包含在人类中;所以,永远不要告诉钟在为谁鸣;钟在为你鸣响。”
2.6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规则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懂得共同的生活需要人们相互尊重。人人都有人格尊严,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没有人不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懂得尊重父母崇尚师长的道理。在家庭生活中对父母既要亲近又要尊重。在学校与老师既要相处融洽又要尊重。同学和伙伴之间亲近不等于粗俗,无间不等于无礼。学会与伙伴和同学相互尊重。
以尊重的态度与不相识的人交往。尊重是公德之本。对每个交往的陌生人表现出尊重是一个人具有尊重品德的标志。在公共场所意识到他人的在场,不做妨碍他人的事。同陌生人交往时注意礼让、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
懂得公共生活是不相识的人们作为公民的共同生活。在公共物品、公共环境和公共生活规则上有着许许多多不相识的人们的公共利益。爱护公共物品、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行为表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懂得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生活事物具有多面性、多样性和变动性,人与人之间必定会存在不同观点、意见和品味。自己的意见可能有偏缺的方面,不同的意见可能不同程度地有合理成分。养成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和品质。
学会理解父母。学习与老师、同学、伙伴交流沟通。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要善于吸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之处。既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又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学会与伙伴和同学在存异中求同、在协商的基础上合作。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明白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宽容和尊重对于共同生活的必要性,并以尊重的方式从事教学和与学生交往,在人格和为人处事上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真正的榜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二、交往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