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每个人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恶意对待,而愿意受到友善的对待。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应当对别人做。友善地对待伙伴、同学和邻人。以友善回报伙伴与同学的友善。懂得善良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懂得友善或与人为善是善良的人的待人态度,恶意是坏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努力不沾染对别人讽刺、打击、吹毛求疵、挑拨离间、恶语中伤的恶习。
www.yf1234.com
在具体的生活中,学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想一想“我若是他,会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常常更容易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诚恳与友善是化解矛盾、修复友谊的最有效的东西。
懂得友善出自诚实。真正的友善不是勉强和被迫的,而是出自内心的,是人的真诚善意的传播,是不图回报的。不出自诚实的、图回报的或另有自私目的的不是真正的友善。养成诚实地表达友善态度的品质。
懂得友善要有是非观念。诚实的友善是建立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的。友善不是不问是非。在分清是非后的友谊更加可贵。做错了事后要珍惜伙伴和同学的友善。对做错了事的同学和伙伴要友好地伸出双手。
懂得友善不只在于意识到而且在于行动。主动的友善常常带动友善的回应,因而更加可贵。在与伙伴、同学产生矛盾或冲突时主动地表达自己希望和解的友善态度。
学会友善地对待不相识的人。对不相识的人是否友善是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友善品质的重要检验方式。友善地对待所接触到的陌生人。在一般场合注意待人接物的礼貌、照顾年长者和儿童。在发生冲突时主动地表达友善的态度,礼让对方、化解冲突。
友善还意味着要关心弱势群体。社会中的各种弱势群体最需要得到社会的友善对待。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以适合的方式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友善关切,养成自己的友善品质和爱心。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服务活动,做一个好的公益服务的志愿者。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涵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处,对陌生人也要友善,友善不仅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具体的行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二、交往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