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对学生的负向估价
他们注意的是学生的懒惰散漫,采取一些强加措施。对学生问题随意处理,祸及全班,有的教师甚至追求一种涟漪效应,即当教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扩大影响到其他学生。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利用的“杀鸡给猴看”的警戒作用,就是想对目睹此种处罚的学生的行为同时进行控制。这种涟漪效应在小学阶段比较有用,到了中学以后,随着学生判断力的提高,对施罚者往往带上自己的看法,施罚者的暴怒会引起其他目睹处罚的学生的反感。如果一个教师受学生的欢迎,威望较高,这种涟漪效应也会发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三)师生课堂行为的研究方法
(1)客观观察法
观察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社会行为。观察时间有长有短。例如英国科研人员1975~1980年在19所学校58个班对489名目标学生和 58名教师分别进行了84,000次和 47,000次观察,这种观察相当详细、繁琐,而且强调纯客观性。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种看似客观的研究不可能真正了解并解释复杂万端的人类社会行为。
www.yf1234.com
(2)实验研究法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难度很大,人为的控制和操作不太可能,偶发因素较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有时变得很模糊。不过,人们一致认为,罗森塔尔(Rosenthal)和贾可布森(Jacobson)于1968年的实验已证明其可行性,“罗森塔尔效应”为世人所知。我们坚信,师生的社会性行为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来进行操作和控制,以此来说明各行为变量之间的相关,做出并检验有关的因果关系的假设。
(3)田野研究法
这是英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学者于本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对课堂教学采取的实地参与、长期观察的方法,以期研究师生在教室中的行为。这是文化人类学方法的移植与借用。经区别于传统的“假设—演绎”的量化方法,是讲求意义理解的质的分析,颇有点解释学那样,通过文本——许多的证据、资料,逐渐理解,寻求这些材料背后的意义。一般它没有预设,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课堂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