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2、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3、 表现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 主旨: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5、课后练习二: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满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忘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均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前者,题为石头城,却不从石头城入手,而是先从周边的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荒凉与衰败;后者,通过写乌衣巷周边的野草花,表明其荒凉意味,烘托王谢等大家族已经没落的历史兴亡之感。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填空:(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 ,后者
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4、 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219次|
发布日期:09-07 18:55:09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