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教案7

醉翁亭记教案7

浏览次数: 153次| 发布日期:09-07 18:38:03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醉翁亭记教案7,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醉翁亭记教案7

《醉翁亭记教案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