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7

《桃花源记》教案7

浏览次数: 639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43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7,
    (三)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1)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2)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3)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4)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四)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1)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2)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桃花源记》教案7

《《桃花源记》教案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