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7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桃花源记》教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