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8

《桃花源记》教案8

浏览次数: 342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41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8,
    15、在陆游的诗歌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呢?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他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理想,“少有大济苍生”的愿望,但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所以只能憧憬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
    17、本文有些语句已经发展成了成语,你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和“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反映出是祖先们为逃避秦时的战乱而被迫出走,明曰“秦时”,实指“东晋”,其时战乱频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第二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是渔人就桃源中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一种嘱咐和叮咛,如果渔人“为外人道”了,那么这块净土又怎能独存?再一次表现出桃源中人对外面时局的恐慌。)
    七、主题思想
    本文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景象,描绘了一幅自由平等、安乐幸福、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
    八、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略)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并要有一些社会发展史常识。)(略)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略)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略)
    (四)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见“四、文言知识储备(六)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教案8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桃花源记》教案8

《《桃花源记》教案8》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