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扬帆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12

《桃花源记》教案12

浏览次数: 825次| 发布日期:09-07 18:37:02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yf1234.com 《桃花源记》教案12,
    二、研讨课文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学会质疑――创造思维的培养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逆流;依据:林尽水源。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
    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四、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桃花源记》教案12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yf1234.com

上一页  [1] [2] [3] [4] 


《桃花源记》教案12

《《桃花源记》教案1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