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验计划
课程改革实验计划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包涵着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
3、培养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上述理念,并用于指导实验工作,这是这次课改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程实验工作,需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应当建章立制,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发展。
1、研究制定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已下发)。
2、制定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逐步实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单独管理政策,扩大初中外重点高中定向名额比例)。
3、制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意见(另发)。
三、教师培训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进行。
1、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我们将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合格上岗”。
2、全市集中培训:①抓好通识培训(打基础,作准备),时间:6月初。②抓好学科培训(解读各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新教材),时间:8月中旬。通过培训,使参与实验教师普遍接受一次“洗脑”和“充电”。
3、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教后反思”、“教师论坛”、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讲评(说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各校应在8月底前制订好新课程校本培训计划,并将培训计划在8月30日寄一份给市课程改革办公室。校本培训是本次课改师资培训的重要组成形式。
4、研究开发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括文本资料(有关资料已发)和电视、网络教育等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各种研讨会。
四、课题启动
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坚持把教育科研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课题带动形式,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
1、引导学校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每所学校、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申报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课题(课题申报指南已发)。
2、着重抓好三个课题研究:
①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②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即转换教师角色,力求七个转变)。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③校本开发研究:立足学校区域实际,形成学校特色。
五、教研推动
面对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要有新思路,要努力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1、发挥教研室作用,推进课程改革。
①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
②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整体研究;
③变应试研究为素质研究;
④变单纯的教的研究为学的研究。
2、明确教研员在课改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研员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3、建立三级教研网络:即以教研室牵头的全市性教研,基地学校(重点示范)为核心的片区教研以及学校教研。
4、建立自下而上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实验教师和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评价引路
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动态评价体系,这是课改实验的驱动器。
课程改革实验计划